您現在所在位置:首頁 > 道中華
這座山好神奇,漢韻胡風在此交融輝映
發(fā)布日期:2024-09-14

      編者按

      從敦煌莫高窟到大同云岡石窟,再到麥積山石窟,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四大石窟”,習近平總書記已考察了三個。

      “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fā)新的生命力。”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的麥積山石窟,即是文明交流互鑒的一個生動注腳。

      麥積山石窟,因位居絲綢之路要沖,既受到來自西域佛教的影響,同時被中原及南方地區(qū)文化所滋養(yǎng),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雕塑、壁畫和建筑藝術風格。

      今天,“道中華”將專門介紹這座胡風漢韻交融輝映,折射出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創(chuàng)新性的藝術寶藏。


天水古稱“秦州”

素有“隴上江南”的美譽

因東鄰關中長安

地扼陜、甘、川、寧

自古就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zhèn)

image.png

▲麥積山石窟地理位置。(圖片來源:百度地圖)

聞名遐邇的麥積山石窟

坐落于這座古城東南30公里

秦嶺北麓小隴山支脈

一座孤峰峭壁之上


麥積山石窟始鑿于十六國后秦時期

此后不斷增修營建

前后持續(xù)1600多年

現存大小窟龕221個

造像3938件10632身

壁畫近1000平方米

及大量碑碣、經卷、文書等

image.png

▲麥積山石窟一隅。(圖片來源:麥積山石窟官網)

優(yōu)美的自然與人文景觀

栩栩如生的泥塑造像

宏偉絢麗的北朝壁畫

廊腰縵回的崖閣棧道

讓麥積山石窟享譽海內外


魏晉南北朝是民族大遷徙大融合的重要時期

也是外來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交匯、碰撞、融合的關鍵階段

地處絲綢之路南線要道的麥積山石窟

正是此時關中、隴右變革的

真實寫照和珍貴歷史遺存

image.png

▲麥積煙雨。(圖片來源:麥積山石窟官網)

公元3—4世紀

印度佛教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

經過河西走廊進入中原

毗鄰長安的秦州成為佛教最早傳入中原的地區(qū)之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

百姓飽經兵火戰(zhàn)亂和流離苦難

急需尋求宗教的慰藉

加之統(tǒng)治者對佛教的推崇

北方各地石窟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猶如一串串珍珠

鑲嵌在古老的絲綢之路沿線

共同構成了中國石窟藝術輝煌燦爛的篇章

成為認識和了解佛教藝術中國化

古代中西文化藝術交流的重要載體

image.png

▲78窟內景,北魏早期。

麥積山北魏時期窟龕

形制多摹仿穹窿頂式帳篷

造像以三佛、交腳彌勒為主

時間稍后一點的窟龕內

思惟、釋迦、多寶、七佛等題材開始增多

體現出大乘佛教的法華造像思想

呈現出濃郁的中亞犍陀羅和印度秣菟羅特征

兼有北方民族高大、魁梧、挺拔的特點

與云岡曇曜五窟有高度一致性

image.png

▲115窟正壁坐佛,北魏中期。

北魏中期窟龕體量較小

形制已呈現出漢化特征

多為平面方形、平頂

窟內多設佛座或開圓拱形淺龕

壁面上多有整排的小耳龕或壇臺

窟內造像題材仍以三佛為主

兼有一佛二菩薩像

同時開始出現弟子像


菩薩、弟子、飛天、供養(yǎng)人大量出現

形體已由高大魁梧轉向舒展挺拔

面部神態(tài)由端莊剛毅轉向清秀恬靜

服飾裝束也由輕柔貼體、袒右露胸

轉為垂領對襟、衣裙掩映


窟龕內常常是胡漢風格交相輝映

中間是身穿圓領或袒右袈裟的坐佛

兩側是褒衣博帶、身姿輕盈的漢裝飛天

體現出一種濃厚的時代變革氣息

這種變化源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雄才大略的他加快了改革步伐

image.png

▲121窟菩薩與弟子,北魏晚期。

北魏晚期是麥積山石窟開鑿的鼎盛階段

窟龕形制更加復雜多樣

窟內結構復雜、佛龕密布

造像內容豐富、題材多樣

形成了“無處不佛影,四壁皆飛天”的奇景

image.png

▲133窟9號龕沙彌的微笑,北魏晚期。

這一時期造像風格

在中原文化影響下

已全部為褒衣博帶的漢裝人物

佛像面容清秀含笑,直鼻小口,端肩挺胸

穿寬博袈裟,衣裾垂覆于佛座前

   

菩薩束發(fā)高髻,面容清秀

多有項圈、耳鐺、手環(huán)、臂釧、瓔珞等飾物

上穿寬袖交領衫,下著齊腰裙

腳蹬高履,帔帛腹前十字交叉或穿環(huán)后貼膝而下

一手持蓮蕾,一手持帔帛

表情恬靜、體姿婀娜

弟子均身著袈裟

面部表情或稚嫩清純,或憨態(tài)可掬

或凝思苦想,或飽經滄桑

image.png

▲142窟影塑供養(yǎng)人,北魏晚期。

供養(yǎng)人更是千姿百態(tài):

有的頭戴冠帽、寬袍大袖

有的發(fā)髻高聳、長裙曳地

有的手持法器、攜子同行

有的雙手齊胸、虔恭而立

image.png

▲44窟坐佛,西魏時期。

西魏是麥積山石窟營建的又一個高峰

仿殿堂式崖閣成為這一時期的潮流

這可能與西魏文帝前皇后乙弗氏

在麥積山出家有密切關系

西魏造像給人寧靜慈祥的感覺

人物服飾依然保留著褒衣博帶風貌

一股清新之風撲面而來

image.png

▲唐代佛說法圖(唐沖臨?。?/span>

image.png

▲133窟佛與弟子,北宋時期。

隋唐兩宋時期

麥積山佛事活動此起彼伏

石窟得到大規(guī)模修繕

北宋秦州改屬秦鳳路

內附吐蕃部眾多聚居此地

北宋與西夏對峙亦在此地

麥積山因此頗受重視

image.png

▲35窟坐佛,元代。

元明清三代政治中心東移

秦州地位下降

麥積山也步入開窟造像的衰落期

 

民國時,西北長期軍閥割據

地僻人稀、交通不便

麥積山淪為荒山野寺

 

1940年,天水著名學者馮國瑞

數次到麥積山參觀考察

憑借深厚的學識

發(fā)現了麥積山石窟的寶貴價值

   

他懷著對祖國文化遺產的摯愛

積極奔走呼吁

向社會各界宣傳、介紹麥積山石窟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和了解

隴右這座佛教藝術寶庫

使其最終在新中國成立后

成為中華文化的寶藏


來源: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責編:劉雅

流程制作:高寧(見習)

歡迎訂閱《中國民族》雜志
      《中國民族》雜志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主管、民族團結雜志社主辦。作為國家民委機關刊,《中國民族》雜志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用心用情用力講好中華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力宣傳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大力宣傳中華民族同世界各國人民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傳工作領域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國民族》雜志各文版均為大16開全彩印刷?!吨袊褡濉冯s志漢文版為月刊,全年共12期,單份全年定價180元;《中國民族》雜志蒙古文漢文對照版、維吾爾文漢文對照版、哈薩克文漢文對照版、朝鮮文漢文對照版均為雙月刊,全年6期,單份全年定價90元。

訂閱方式(二選一):
一、郵局訂閱(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
中國民族(漢文版)郵發(fā)代號:2-91
中國民族(蒙古文漢文對照版)郵發(fā)代號:82-237
中國民族(維吾爾文漢文對照版)郵發(fā)代號:<新>58-117
中國民族(哈薩克文漢文對照版)郵發(fā)代號:<新>58-118
中國民族(朝鮮文漢文對照版)郵發(fā)代號:82-392

二、雜志社訂閱(銀行匯款)
戶名:民族團結雜志社
賬號:0200 0042 0900 4613 334
開戶行:工商銀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聯(lián)行號:102100020307
聯(lián)系電話:010-58130831;傳真:010-84504624;
發(fā)行郵箱:mztjzzs@126.com

訂閱下載:2025年《中國民族》雜志訂閱單

歡迎訂閱《中國民族》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