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所在位置:首頁 > 共有家園
追根溯源“龘”
發(fā)布日期:2024-03-18

      剛健威武的雄姿、勇猛無畏的氣概、福澤四海的情懷、強大無比的力量,從上古圖騰到吉祥瑞符,在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龍逐漸演變?yōu)橹腥A民族的精神象征與文化符號。2024年的央視春晚主題為“龍行龘龘,欣欣家國”,主標識以“龘”(dá)字為主視覺符號,表達了吉祥如意、平安幸福的美好寓意。

      漢字“龘”蘊含著豐富深厚的中華文化內(nèi)涵,彰顯了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活力與當(dāng)代國人高度的文化自信?!褒埿旋擙摗奔葱稳菥摭堯v飛的樣子,昂揚而熱烈。龘字作為生僻字的代表,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和喜愛,煥發(fā)出新的現(xiàn)代生命力,既有龍年到來之際的應(yīng)時需求,更是由于它高度符合中華民族向上向美、生機勃勃的價值取向,在中華兒女心中產(chǎn)生了美好共鳴。

      據(jù)《康熙字典》記載,由3個“龍”組成的“龘”字,出自楷書始祖、南朝百科式文字訓(xùn)詁學(xué)家——顧野王所撰寫的《玉篇》,這也是中國首部楷書字典。顧野王,人稱“顧亭林”,今上海市金山區(qū)亭林人,江南文化的風(fēng)雅領(lǐng)袖,被譽為“江東孔子儒”。顧野王之生平及其所著《玉篇》,是我們追溯“龘”字源流的重要史料。

海外流傳版《玉篇》中關(guān)于龘字的記載.jpg

海外流傳版《玉篇》中關(guān)于“龘”字的記載


(一)

      “亭林”之地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在此筑茅而居、著書立說的顧野王,有《玉篇》《輿地志》等巨著傳世,并留存下讀書堆、墨池、剔牙松等遺跡?!安恍嘣诿拢锵肫溆唷?,王安石、梅堯臣、韓維、胡松年等文人墨客均因仰慕野王而留下“亭林詩話”,堪稱經(jīng)典。

      顧野王在《玉篇》序言中寫道:“文遺百代,則禮樂可知,驛宣萬里,則心言可逑”,認為文字記載、文化傳承能夠突破時空局限。

      古時,先有倉頡造字之傳說,后有秦朝推行“書同文”,以小篆為范。及至東漢,經(jīng)學(xué)大師許慎考訂萬余個漢字(包括異形字)的形、音、義,歷時30年終成“字書之祖”——《說文解字》。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字書大都延續(xù)《說文解字》體例,以篆書、隸書為收字對象。魏晉南北朝時期,楷、行、草等新的書體逐漸成為主流書風(fēng),以篆、隸為主體的字書已無法滿足社會需要,加之社會動蕩、文字使用情況混亂,史上第一部以楷書為字頭的字典《玉篇》便橫空出世了。

      《玉篇》的編撰者顧野王,是南朝梁太學(xué)博士、陳黃門侍郎,負責(zé)教授太學(xué)學(xué)生,并給事于宮門之內(nèi),備受皇帝信任,任職時年僅18歲。據(jù)《陳書》記載,顧野王7歲讀五經(jīng),“天文地理、蓍龜占候、蟲篆奇字無所不通”,天資聰穎與博學(xué)。他在任太學(xué)博士期間,奉梁武帝之命“總會眾篇,校讎群籍”,溝通古今字際關(guān)系,于梁大同九年(公元543年)撰成《玉篇》。

      《玉篇》共收16917字,比《說文解字》多7564個字,這些多出的字大都是魏晉以來新出現(xiàn)的。此字書不僅收字量大幅增加,且更注重字義解釋,凡釋義均有文獻出處,特別重要的字都加上了顧野王的案語。如果說《說文解字》是字書基礎(chǔ)的奠定,那么《玉篇》就是“繼往世絕學(xué)”之字書典范。

      原本《玉篇》卷帙繁重,總計30卷200萬字左右。當(dāng)時沒有印刷,依靠手工傳抄,傳播困難。梁朝皇帝蕭衍遂命文學(xué)家蕭愷等人進行刪改,但仍有近70萬字的規(guī)模,使用很是不便。唐代開始出現(xiàn)多種刪改本《玉篇》,其中以唐上元元年(760年)孫強“增字減注”本(后世稱上元本)最為通行。至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陳彭年等又奉召重修,字頭增補至2.2萬余字,名為《大廣益會玉篇》(稱為宋本《玉篇》)。此后,顧氏原本、上元本《玉篇》皆亡佚,原本部分殘卷留存于日本等地。而宋本《玉篇》流傳至清代,影響甚遠。

      清康熙年間,江蘇人氏張士俊曾刻“澤存堂小學(xué)五種”,其中《大廣益會玉篇》通行一時,如今研究者也多據(jù)此本。但與日本宮內(nèi)廳書陵部藏宋寧宗年間(1195—1224年)刊本《大廣益會玉篇》相比較,可以看出澤存堂本改動較大。漫長歲月里,宋本《玉篇》也在不斷變化。

      近年來,上海交通大學(xué)海外文字研究中心王平教授團隊致力于亭林《玉篇》文化研究,該中心呂浩博士點校本《大廣益會玉篇》以日藏宋本為底本,并全面參校存世各本,某種程度上恢復(fù)了宋本《玉篇》的原貌,其橫排點校也更方便讀者閱讀和使用。


(二)

      “龘”,溯其根源,源自許慎撰《說文解字》,浙江古籍出版社段玉裁注《說文》第582頁:“龖,飛龍也。從二龍。讀若沓(dá)?!?/span>

《說文解字》中關(guān)于龘字的記載.png

《說文解字》中關(guān)于“龖”字的記載

      “龍行龘龘”,出自顧野王撰、宋陳彭年等重新修訂的宋本《玉篇》龍部,文字釋義為群龍騰飛。

      中華書局《康熙字典》第1537頁:“龘,《玉篇》,音沓(dá),龍行龘龘也。”

      龍,即“龍”的繁體字,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動物,為鱗蟲之長,相傳龍能飛行,擅變化,會呼風(fēng)喚雨等,與鳳凰、麒麟等并列為祥瑞,神話故事有畫龍點睛、哪吒鬧海、日月潭等。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以龍為象征,被譽為“龍的傳人”。

      龖(dá),兩個“龍”疊字組成,意味著雙龍共舞,提升的是龍的力量。

      “龍”“龖”“龘”層次疊進的演繹,是蛟龍出海、雙龍共舞、群龍騰飛的圖騰,更是中華民族對于龍的崇拜的生動體現(xiàn)。

      在《道德經(jīng)》里,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庇谩叭M位制”來計算萬物,這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起到很大作用,比如祭祀時供奉三碗米飯、點三根香、灑三杯酒、三鞠躬。

      從老子“三進位制”來看“龍”“龖”與“龘”,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明自豪不言而喻。

      龖、龘是一組音義相同的異構(gòu)字,許慎“讀若沓”除了起注音功能外,也指音近義通,龖、沓古音相同。根據(jù)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沓的本義是多言,即言語的重疊復(fù)沓。

      “龘”,數(shù)目上的三龍疊加,“龘龘”即“沓沓”,即萬眾一心、眾志成城。

      古人心目中的龍是一種體型龐大、行動迅猛的動物,飛天入地、云起霧升、驚天動地,這種意氣風(fēng)發(fā)的狀態(tài)正是“龘龘”的生動寫照。

      漢字中,像龘這樣以動物字為基礎(chǔ)構(gòu)成的“三疊字”為數(shù)不少。除三龍聚首的龘字外,類似的疊字還有:三馬為骉(biāo),指萬馬奔騰的樣子;三牛為犇(bēn),為“奔”的異體字;三犬為猋(biāo),即犬跑的樣子;三魚為鱻(xiǎn),意思是鮮;三羊為羴(shān),最早的意思是膻;三鹿為麤(cū),比如粗枝大葉、粗糙、魯莽。


(三)

      中國漢字構(gòu)造有“六書”之說,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zhuǎn)注、假借。其中,會意字最為有趣。所謂“會意”,就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實物形體會合起來,從它們的聯(lián)系上表示出一種新的意義,通常是抽象的意義。比如常用漢字“從”,在“六書”中屬于會意字。甲骨文的“從”字,由兩個面朝左側(cè)立的“人”構(gòu)成,一個“人”在前一個“人”緊隨其后,像兩人前后相從之形。比如“淚”字,它是由三點水和“目”字構(gòu)成的,“目”就是眼睛,我們哭的時候,淚水就從眼睛里面流出來了。

      會意字的種類有很多,其中“同體會意”最為有趣。所謂“同體會意”,即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形體相同的字組成的重形字,前邊說到的“龘、骉、犇、猋、鱻、羴、麤”等都是同體會意字。不僅很多動物字可以構(gòu)造同體會意字,其它很多字也可以如此。例如與“金、木、水、火、土”五行相關(guān)的同體會意字:鑫(xīn),“金”本來就代表財富,一上兩下三“金”疊在一起的“鑫”字,當(dāng)然是財源滾滾;森(sēn),獨木不成林,雙“木”成“林”,三木成“森”,自然表示樹木茂密;淼(miǎo),又作“渺”,水大的樣子,水面遼闊,滋潤萬物;焱(yàn),甲骨文中火是象形字,是物體燃燒所發(fā)出的光、焰和熱,兩個火組成“炎”意為火苗升騰,三個火字組成“焱”表示有更大的火花、火焰升起;垚(yáo),三個土字構(gòu)成“垚”字,是很多土堆起來的樣子,表示高大的意思,《說文解字》釋為“土高也”。

      “龍行龘龘,欣欣家國”。央視春晚主題的主標識以“龘”字為主視覺符號,整體設(shè)計以中國傳統(tǒng)篆刻藝術(shù)中極具特色的“國朝官印”字體——九疊篆為靈感來源,莊重平衡、中正勻稱,彰顯出大氣雄健的文化氣象。而金屬質(zhì)感的色彩光澤讓“龘”字的造型酷似一枚芯片——從古老漢字到現(xiàn)代科技,連接古今、融通未來。

      數(shù)千年來,龍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圖騰?!褒擙摗边@個龍年爆火詞,寓意著力量、智慧和希望,代表了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期盼和由衷祝福。


來源:《中國民族》雜志2024年第2期

文:蔣志明

作者為華東理工大學(xué)教授、上海顧野王文化研究院院長

責(zé)編:金向德

流程制作:高寧(見習(xí))


歡迎訂閱《中國民族》雜志
      《中國民族》雜志由國家民族事務(wù)委員會主管、民族團結(jié)雜志社主辦。作為國家民委機關(guān)刊,《中國民族》雜志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用心用情用力講好中華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力宣傳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大力宣傳中華民族同世界各國人民攜手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傳工作領(lǐng)域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國民族》雜志各文版均為大16開全彩印刷。《中國民族》雜志漢文版為月刊,全年共12期,單份全年定價180元;《中國民族》雜志蒙古文漢文對照版、維吾爾文漢文對照版、哈薩克文漢文對照版、朝鮮文漢文對照版均為雙月刊,全年6期,單份全年定價90元。

訂閱方式(二選一):
一、郵局訂閱(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
中國民族(漢文版)郵發(fā)代號:2-91
中國民族(蒙古文漢文對照版)郵發(fā)代號:82-237
中國民族(維吾爾文漢文對照版)郵發(fā)代號:<新>58-117
中國民族(哈薩克文漢文對照版)郵發(fā)代號:<新>58-118
中國民族(朝鮮文漢文對照版)郵發(fā)代號:82-392

二、雜志社訂閱(銀行匯款)
戶名:民族團結(jié)雜志社
賬號:0200 0042 0900 4613 334
開戶行:工商銀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聯(lián)行號:102100020307
聯(lián)系電話:010-58130831;傳真:010-84504624;
發(fā)行郵箱:mztjzzs@126.com

訂閱下載:2025年《中國民族》雜志訂閱單

歡迎訂閱《中國民族》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