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所在位置:首頁 > 史話共同體
《尚書》:中華“政書之祖、史書之源”
發(fā)布日期:2024-02-02

      《尚書》是中國最早的典籍之一。先秦時期,并沒有《尚書》這個書名,人們一般直接稱之為《書》,或者按照時代將之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渡袝肥菨h代才有的名稱,“尚”即“上”,表示這是上古時代流傳下來的典籍,后來又賦予它地位崇高的含義。《尚書》為儒家的“六經(jīng)”之一,因此也稱《書經(jīng)》。  


中國最早的“先王政典”

      《尚書》的內(nèi)容基本都與政事相關(guān),包括上古時期各個歷史階段、各種形式的官方文誥、君王命令、戰(zhàn)前誓詞以及君臣間的談話等,各篇章被冠以典、謨、訓、誥、誓、命等不同的名稱。

      作為中國最早的一部“先王政典”,《尚書》對于中國古代政治和思想都有極其深刻的影響。如“天命”“五行”“九州”“德”“勤”“五刑”等中華文明基礎(chǔ)性的思想觀念,都最早見于《尚書》。

      《尚書》是若干篇文獻的匯編。先秦時期的《書》有多少篇,并沒有明確可靠的記載。漢代的《尚書緯》記載《尚書》原本有三千二百四十篇,經(jīng)孔子擇選刪改,只剩下一百多篇。這是漢代的方士編造的說法,完全不可信?!渡袝芬欢ú皇强鬃幼鞯?,孔子或許整理過《尚書》,但也不會是唯一的整理者。在孔子之前,《尚書》已經(jīng)是周代貴族教育的重要科目;在孔子之后,《尚書》仍在繼續(xù)改訂增益。戰(zhàn)國時期流傳的《尚書》大概有百篇左右,另外還有幾十篇性質(zhì)相似的文獻沒有被收入,后來被編訂為《逸周書》。

      秦滅六國后,秦始皇為統(tǒng)一思想,禁止民間傳習《詩》《書》、百家語等,還進行了大規(guī)模焚書,《尚書》也在其列。秦始皇將那些不允許在民間流傳的典籍都匯聚于咸陽,只允許少數(shù)官學博士研讀。有一位專門研究《尚書》的博士叫伏生,他冒死私藏了一部《尚書》。秦末戰(zhàn)亂,項羽火燒咸陽,造成了典籍的重大損失,很多秦朝的博士也在戰(zhàn)亂中殞命,《尚書》的流傳幾乎斷絕。到漢代天下初定,伏生私藏的《尚書》也丟失了幾十篇,只剩下二十八篇,分別是:“虞夏書”(4篇):《堯典》《皋陶謨》《禹貢》《甘誓》;“商書”(5篇):《湯誓》《盤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周書”(19篇):《牧誓》《洪范》《金縢》《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君奭》《多方》《立政》《顧命》《呂刑》《文侯之命》《費誓》《秦誓》。

      伏生把這二十八篇《尚書》用當時流行的隸書寫下來,在齊魯之間講授。后來,人們就將伏生用隸書寫定并傳播的《尚書》叫作“今文《尚書》”。到漢文帝時期,朝廷在天下征召研究《尚書》的學者,當時伏生已經(jīng)90多歲,行動不便,所以皇帝派大臣晁錯向伏生學習《尚書》,這才使得《尚書》重回官學系統(tǒng),并得以再次廣泛流傳。


古今《尚書》之流傳

      與“今文《尚書》”相對的是“古文《尚書》”。顧名思義,“古文《尚書》”就是用戰(zhàn)國文字甚至更早的文字書寫的《尚書》,當時大多數(shù)人已經(jīng)看不懂這些文字,所以將之稱為“古文”。這些用“古文”書寫的《尚書》多是先秦時期遺留下來的古抄本,歷經(jīng)秦始皇焚書和秦末戰(zhàn)亂而僥幸保存,在漢代得以重見天日。

      漢代發(fā)現(xiàn)的古文《尚書》有好幾批,其中最有名的是“孔壁書”,也就是在孔子舊宅墻壁夾層中發(fā)現(xiàn)的《尚書》抄本,其中的16篇不見于“今文《尚書》”。此外,西漢宮廷秘府中也收藏了用古文書寫的《尚書》百篇,被稱為“中古文本”。漢成帝時期有個叫張霸的人偽造了102篇“古文《尚書》”,想進獻給朝廷以求富貴,但這個伎倆被識破了??上У氖?,西漢秘府所藏的大量珍貴典籍都在王莽之亂中遺失了。漢代民間還曾有一些零星的“古文《尚書》”篇章被發(fā)現(xiàn),如西漢時期在河內(nèi)郡一座老屋的墻壁內(nèi)發(fā)現(xiàn)了用古文書寫的《太誓》篇,東漢學者杜林在西州得到過一卷用漆書寫的“古文《尚書》”。

      由于“今文《尚書》”學派已經(jīng)形成龐大的利益群體,“古文《尚書》”除了在王莽時期被立為官學,在兩漢都被官學所排斥,只限于民間流傳。漢末魏晉時期,“今文《尚書》”學派走向衰微,“古文《尚書》”越來越被推崇。但到了西晉末年永嘉之亂,一切都戛然而止,中國古代文化遭受了一次重大破壞,“眾家之書并亡”(《經(jīng)典釋文·敘錄》),“古文《尚書》”也完全散佚了,一篇都沒有流傳下來。也就是說,我們?nèi)缃衲芸吹降目尚诺摹渡袝罚挥小敖裎摹渡袝贰倍似?/span>

      但是,如果看“十三經(jīng)注疏”或者其他很多《尚書》的版本,會發(fā)現(xiàn)《尚書》遠不止二十八篇,而是有五十八篇。那么這些多出來的篇目是從何而來的呢?這就牽扯到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大的一場學術(shù)造假事件。

      永嘉之亂后,晉元帝司馬睿在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建立東晉,南方的局勢逐漸安定。東晉朝廷要重新建立官方學術(shù)體系,《尚書》正是不可或缺的一科。當時的豫章內(nèi)史梅賾向朝廷進獻了“古文《尚書》”五十八篇,號稱就是“孔壁書”,還附有漢初大儒孔安國的注解(即《尚書傳》,簡稱《孔傳》)。多出來的30篇有些是通過分割“今文《尚書》”篇目而增加的,如《盤庚》被分為《盤庚上》《盤庚中》《盤庚下》,《堯典》被分為《堯典》和《舜典》,《皋陶謨》被分為《皋陶謨》和《益稷》,但還有25篇是完全新增的,其內(nèi)容根本不見于“今文《尚書》”。

      在此后約1000年的時間里,學者并沒有意識到這些篇章的問題,而是將之視作上古流傳下來的神圣經(jīng)典進行研習闡釋。到了宋代,開始有學者對這些篇章產(chǎn)生懷疑,其中影響力最大的就是朱熹。他指出了“古文《尚書》”和《孔傳》許多值得懷疑的現(xiàn)象,比如“古文《尚書》”各篇的文字都很易懂,而伏生傳下來的“今文《尚書》”多古奧難解,為什么伏生偏偏記得難懂的,卻不記得容易懂的篇章?又比如,號稱是漢初大儒孔安國作的《尚書傳》,為什么到了東晉才出現(xiàn)于世間?為什么《孔傳》的文字風格與西漢文章差別如此之大?朱熹由此推測,“古文《尚書》”和《孔傳》可能都是“假書”。

      實際上,宋、元、明、清歷代多有學者對“古文《尚書》”和《孔傳》提出質(zhì)疑。至清代初期,經(jīng)學家閻若璩撰寫了《尚書古文疏證》一書,對“古文《尚書》”進行全面的辨析,提出了百余條其系偽造的證據(jù),讓這個困擾學林1000多年的學術(shù)造假大案最終水落石出。梅賾所獻“古文《尚書》”雖然參考了古籍中殘留的《尚書》佚篇文句,但主要內(nèi)容都是偽作的,《孔傳》當然也是偽造的。所以,如今我們一般將這25篇所謂“古文《尚書》”稱為“偽古文《尚書》”,不視為《尚書》的一部分;將《孔傳》稱為《偽孔傳》,視為魏晉時期出現(xiàn)的一種《尚書》注解,而非漢初的重要典籍。

      但是,如果我們?nèi)缃裣胍桓Q真正的“古文《尚書》”的樣子,并不是沒有辦法。清華大學所藏的戰(zhàn)國竹簡中有不少體裁風格很接近《尚書》的篇章,如《尹至》《尹誥》《金縢》《說命》《封許之命》《厚父》《攝命》等。這些篇章都是用戰(zhàn)國楚文字書寫的,是如今我們能見到的最接近“古文《尚書》”的文獻。同時,“清華簡”也徹底坐實了“偽古文《尚書》”25篇都是偽造的。譬如,“清華簡”有《傅說之命》三篇,也就是《尚書》中的《說命》三篇,但其內(nèi)容與現(xiàn)存“偽古文《尚書》”《說命》三篇內(nèi)容大相徑庭,這是現(xiàn)存所謂“古文《尚書》”系偽造的鐵證。


“九州”“五?!敝畞硖?/span>

      在《虞夏書》《商書》《周書》中,《虞夏書》產(chǎn)生的時代并非最早,《周書》產(chǎn)生的時代也不是最晚。恰恰相反,《虞夏書》的寫成時間是比較晚的,大體可以確定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但其中保留了不少來源很早、價值很高的早期史料。如《堯典》中有“厥民析,鳥獸孳尾”“厥民因,鳥獸希革”“厥民夷,鳥獸毛毨”“厥民隩,鳥獸鷸毛”等,十分古奧難懂。直到上世紀甲骨卜辭被大量發(fā)現(xiàn),學者在其中看到關(guān)于“四方風”的記載,與《堯典》這段文字多有關(guān)聯(lián),才知道《堯典》的這段文字其實是商代史料的遺存。

      《商書》中也并非全是商代文獻,其中《盤庚》很可能寫成于商代,在后來的流傳中有一定的加工潤色。《湯誓》《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雖保留了商代的史事與資料,但寫定時間應(yīng)該是在周代。

      在《周書》中,公認時代最早的是“周初八誥”,即《大誥》《康誥》《酒誥》《梓材》《洛誥》《召誥》《多士》《多方》八篇,主要記載了周公為安定天下局勢而實施的各種政策以及相關(guān)誥命,是真正的西周初年文獻。而記載牧野之戰(zhàn)的《牧誓》和記載周武王與箕子對話的《洪范》,都有明顯的改寫痕跡,應(yīng)當視為保存了一些周初史料和思想觀念的春秋文獻。

      《牧誓》與《洪范》雖然時代略晚,但絲毫不影響其價值?!逗榉丁肥侵袊枷胧飞蠘O為重要的一篇文獻,蘊含的思想十分豐富。早在先秦時期,《洪范》已經(jīng)廣為流傳,到漢代以后更是被儒家視作系統(tǒng)闡釋上古賢哲統(tǒng)治思想的神圣文獻而備受尊崇。比如金、木、水、火、土五行思想,君主行為與天象災(zāi)異密切聯(lián)系的天人感應(yīng)思想,均源起于《洪范》?!拔逍小迸c“天人感應(yīng)”都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中最基礎(chǔ)的觀念,大到王朝更迭,小到婚喪嫁娶,無不受其深刻影響。

      時至今日,《洪范》中的思想觀念仍然對中國人具有重要影響。例如,過年時中國人常說的吉祥話有“五福臨門”,家家戶戶都會在門窗上貼“?!弊帧=陙?,每到大年夜,人們都會拿起手機,一邊看春晚一邊“集五?!?。這“五?!本统鲎浴逗榉丁?,“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是中國人對幸福生活亙古不變的追求。

      《牧誓》中則記載了牧野之戰(zhàn)時的一支多族群大軍。周武王討伐商王朝時所帶領(lǐng)的不僅有周人,還有一支由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等族群共同組成的聯(lián)軍。有學者考證,這些族群分散于渭水、漢水一帶,橫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涉及如今的甘肅、陜西、湖南、湖北等地。周武王將這片廣袤土地上的各族群聯(lián)合起來,共同對抗商王朝。牧野之戰(zhàn)勝利后,周人也與這些族群和諧相處。上世紀70年代在陜西寶雞發(fā)現(xiàn)的魚國墓地,就有非常濃厚的蜀文化和羌文化色彩,有學者懷疑魚國就是《牧誓》中提到的蜀或羌的后裔。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生存和活動的主要區(qū)域被稱為“九州”,而“九州”就是從《尚書》的《禹貢》篇中來的。據(jù)說,大禹治水成功后將天下劃分為九州,分別規(guī)定了九州貢賦。從歷史上看,“九州”當然不能被視為夏禹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而是上古時期中華民族祖先對中華大地的基本認識。根據(jù)實際的山川形勢,中華先民把他們所認知的“天下”劃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每州土地肥沃程度不同、物產(chǎn)各異,所繳納的貢賦也各不相同。九州東到大海、西到流沙,歸屬于同一個政權(quán),施行同樣的文教,但也根據(jù)位置和距離的不同實行“五服制”進行差異化管理?!队碡暋返於酥袊糯y(tǒng)一王朝的基本地理格局,也被視為中國古代地理志的濫觴之作。

      《尚書》的內(nèi)容極其豐富,可以說是深入了解和認知中華文明的必讀之書。但《尚書》也是公認的詰屈聱牙之書,歷來都以難讀難懂著稱,從古至今研究它的著作不勝其數(shù),但仍有許多問題依然在爭論之中,也有許多疑難沒有完備的解釋。普通讀者如果想閱讀《尚書》、粗略了解其內(nèi)容,可以擇選一種較為嚴謹且相對簡明的《尚書》注本。另外,許多出土文獻可以與《尚書》對讀,不僅有上文提到的“清華簡”相關(guān)篇章,還包括許多西周銅器銘文,于省吾先生的《雙劍誃尚書新證》就是利用金文研究《尚書》的經(jīng)典之作。

      總之,《尚書》無愧為中華民族的“政書之祖、史書之源”,從中能充分感受到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來源:《中國民族》雜志2023年第10期

文:劉卓異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講師

責編:龍慧蕊  流程制作:高寧(見習)



歡迎訂閱《中國民族》雜志
      《中國民族》雜志由國家民族事務(wù)委員會主管、民族團結(jié)雜志社主辦。作為國家民委機關(guān)刊,《中國民族》雜志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用心用情用力講好中華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力宣傳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大力宣傳中華民族同世界各國人民攜手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傳工作領(lǐng)域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國民族》雜志各文版均為大16開全彩印刷。《中國民族》雜志漢文版為月刊,全年共12期,單份全年定價180元;《中國民族》雜志蒙古文漢文對照版、維吾爾文漢文對照版、哈薩克文漢文對照版、朝鮮文漢文對照版均為雙月刊,全年6期,單份全年定價90元。

訂閱方式(二選一):
一、郵局訂閱(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
中國民族(漢文版)郵發(fā)代號:2-91
中國民族(蒙古文漢文對照版)郵發(fā)代號:82-237
中國民族(維吾爾文漢文對照版)郵發(fā)代號:<新>58-117
中國民族(哈薩克文漢文對照版)郵發(fā)代號:<新>58-118
中國民族(朝鮮文漢文對照版)郵發(fā)代號:82-392

二、雜志社訂閱(銀行匯款)
戶名:民族團結(jié)雜志社
賬號:0200 0042 0900 4613 334
開戶行:工商銀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聯(lián)行號:102100020307
聯(lián)系電話:010-58130831;傳真:010-84504624;
發(fā)行郵箱:mztjzzs@126.com

訂閱下載:2025年《中國民族》雜志訂閱單

歡迎訂閱《中國民族》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