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所在位置:首頁 > 共有家園
美麗古都 創(chuàng)新名城——關于歷史文化名城南京的對話
發(fā)布日期:2023-11-15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

      這座城,有中國古城的人文第一山——紫金山;有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湖泊——玄武湖;有中國第一所國家最高學府——夫子廟;有中國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中山陵;

      ……

      這座城,叫南京。

      “六朝古都”,“十朝都會”。擁有2500年建城史、近500年建都史的南京,自古就是江南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有著“天下文樞”的稱譽。在古今文人筆下,南京是古都“金陵”,是十里秦淮鎏金歲月,是江南四百八十寺的煙雨,是中國人的江南夢。

      如今,處于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等多個國家戰(zhàn)略疊加區(qū)的南京,是“一帶一路”交匯點重要樞紐城市,已11次登上“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單”,正在奮力建設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城市。

      那么,歷史上的南京經歷了怎樣的發(fā)展歷程?作為多個朝代的都城,它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進程中發(fā)揮了怎樣特殊而重要的作用?當今的南京又是如何立足自身優(yōu)勢,助力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就此,記者專訪了江蘇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的楊應奇。

20230806514103ta.jpg

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中新社 泱波/攝


      記者:作家葉兆言在他的新作《南京傳》里寫道:“在國內恐怕還找不到一個城市,能像南京那樣清晰地展現中國歷史的輪廓和框架,南京是一本最好的歷史教科書,閱讀南京這個城市就是回憶中國的歷史?!蹦绾卫斫膺@句話?

      楊應奇:要理解這句話,必須先了解南京的歷史。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滅越國,取吳地時,認為南京有“王氣”,于是埋金以鎮(zhèn)“王氣”并筑金陵邑,南京的金陵之名由此而來。

      1800年前,諸葛亮來到金陵嘆曰,“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也”。此后,南京成為東吳的首都,亦有了新名字“建業(yè)”,寓意建立帝王之大業(yè)。

      “龍盤虎踞,開扃自然。六代皇居,五福斯在?!?00多年后,李白再次強調這里“地即帝王宅,山為龍虎盤”,并上書朝廷稱南京是成就霸業(yè)的理想地點,建議遷都金陵。雖然,李白沒能說服唐肅宗,卻影響了李昪,南唐定都金陵并改稱為江寧,希望“江外無事,安寧于此”。

      1949年4月24日,毛澤東主席在北京收到南京解放的消息,當即寫下《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的雄渾詩篇: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⒕猃埍P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可以說,古代南京的“王氣”承擔了一種至高無上的愿景,這座城市也因此被賦予濃厚的政治色彩。正如葉兆言所說,“中國沒有任何一座城市,經歷過南京這樣的跌宕起伏,屈辱與榮光如此頻繁地交替著;沒有任何一座城市,能像南京這樣清晰地展現中國歷史的滄桑?!?/span>

      之所以說南京是一本最好的歷史教科書,是因為這座城市有著悠久的歷史,并始終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作為我國四大古都之一的南京,擁有2500年的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山水城市的杰出代表,在中國乃至世界建城史上有著重要地位。距今50萬年前,就有“南京人”在今南京東郊湯山活動。南京南部溧水仙人洞留有距今一萬年以前的“溧水人”的遺跡。距今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今南京鼓樓崗西北側的北陰陽營和玄武湖畔、長江岸邊就有原始部落。距今3000多年前,沿江河地帶密集地分布著青銅時代的居民聚落,稱為“湖熟文化”。東吳、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接連在此建都,共324年的“六朝古都”,成為南京古代城市建設史上的極盛時期。后又有南唐、明、太平天國和中華民國在此建都,故又統(tǒng)稱南京為“十朝都會”。

      南京以其自身扮演的獨特角色,在中華民族歷史上譜寫了重要篇章。

202309112908580a.png

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區(qū)   中新社 史俊/攝


      記者:南京是長江中下游的歷史古都、文化重鎮(zhèn)。自古以來,南京依江而生,擁江融合,伴江而興。長江哺育了南京,南京文化也是長江文化的核心文化之一。在您看來,南京與長江有著怎樣的歷史文化淵源?

      楊應奇:南京城市文化的誕生與演變、城市地位的形成和城市氣質的成長,都與長江有著密不可分的共生關系。從源頭來看,南京早期的文化類型屬于北陰陽營文化、湖熟文化和吳越文化,皆為典型的長江文化。

      如今,南京市共有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0多處省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按蠼瓉韽娜f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鐘山如龍獨西上,欲破巨浪乘長風……”明洪武年間,詩人高啟登上雨花臺遠望長江,留下《登金陵鳳凰臺望大江》一詩。獅子山上的閱江樓始建于明代初年,登樓眺望,奔流向東的江水好似就在腳下流淌?!熬┏侵鞅庇歇{子山,自盧龍蜿蜒而來。長江如虹貫,蟠繞其下。”宋濂被收入《古文觀止》的《閱江樓記》,記錄了這座長江名樓的緣起。

      位于南京江邊的五馬渡,是西晉滅亡之際,瑯琊王司馬睿與汝南王、南頓王、彭城王、西陽王等五位藩王渡江抵達江南之處。相傳他們分乘五匹馬踏上江南土地,司馬睿的坐騎化龍飛去,這被看作是吉祥的預兆。不久后,司馬睿當上皇帝,為晉元帝,他以南京為中心,開創(chuàng)了東晉王朝的百年基業(yè)。

      翻開中國近現代史,《南京條約》的簽訂、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興起、辛亥革命成功、孫中山奉安大典、渡江戰(zhàn)役勝利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都在長江邊的南京留下了重要史跡。

      南京是江蘇唯一一座跨江發(fā)展的城市。在長江兩岸,諸多保存至今的地標、遺址等見證了城市發(fā)展的歲月滄桑。中山碼頭和浦口碼頭隔江對望,下關火車站和浦口火車站遙相呼應,它們彰顯了水路和鐵路交通對于這座城市的重要意義。


      記者:秦淮河畔的煙雨中,有才子佳人深情的繾綣,有文人墨客肆意揮灑的時光。長江萬里,支流數百,為何最是秦淮河因“文”而負盛名,因“文人”而興盛,被稱之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

      楊應奇:秦淮河古稱龍藏浦,漢代起稱淮水,是南京的母親河。遠在石器時代,流域內就有人類活動。相傳秦始皇東巡會稽過秣陵,因此地有“王氣”,下令鑿崗導龍藏浦北入長江以破之。

      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市境內,是南京最大的地區(qū)性河流,孕育了南京的古老文明。秦淮河分內河和外河,內河在南京城中,被譽為“十里秦淮”“六朝金粉”。秦淮河邊有世界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甕城——中華門甕城;有明代被稱為“南都第一園”的瞻園;有明代開國功臣中山王徐達的私家花園——白鷺洲公園;有中國古代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科舉考場——江南貢院等。被譽為“中國古代官員的搖籃”的江南貢院就位于夫子廟的東側。自建成到科舉廢止,這里共走出80多名狀元、一萬余名進士。

      以夫子廟為中心,秦淮河兩岸密密麻麻地分布著豪門貴族、文人名家的故居以及烏衣巷、桃葉渡、東水關、西水關、鳳凰臺遺址等,它們如璀璨明珠般點綴著這條歷史文化名河。

      如今的南京,科教文化資源更是豐富,擁有53所高校,其中包括13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全市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常住人口總數,位居全國前列。

202308302886497a.jpg

南京夫子廟舉行《漢韻霓裳》《漢服巡游秀》《互動孔子劇》等沉浸式演藝活動   中新社 劉小楚/攝


      記者:從李白、劉禹錫、王安石、杜牧筆下的絕美金陵,到《紅樓夢》《儒林外史》中描繪的石頭城舊事,可以說,南京這座充滿人文氣質的古都,不愧為“天下文樞”。那么,您認為文化南京的獨特魅力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楊應奇:千百年來,在一次次移民浪潮的滌蕩下,吳越文化與荊楚文化、海派文化與內陸文化、北方文化與南方文化、運河文化與長江文化、各民族文化不斷在南京匯聚、碰撞、交融,最終形成了海納百川的南京文化。

      2019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南京列入“世界文學之都”。這一殊榮,充分表明南京與文學有著極其深厚的淵源。

      據考證,李白一生之中至少4次造訪金陵。秀麗多姿的自然風光和跌宕起伏的六朝往事給了李白無盡的遐思和靈感——在鳳凰臺,他發(fā)出“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的感慨;在長干里,他描繪“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的愛情模樣;賞月時,他抒發(fā)“金陵夜寂涼風發(fā),獨上高樓望吳越。白云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的愁緒。就連城中的小酒館也幸運地得到過詩仙的贊美,“朝沽金陵酒,歌吹孫楚樓”。

      除了李白的詩,古代金陵還為后世留下了郭璞的游仙詩,謝靈運、謝朓的山水詩,鮑照的樂府詩、邊塞詩,庾信的宮體詩,崔顥、劉禹錫、杜牧、李商隱、韋莊等人的“金陵懷古”詩,李璟、李煜和馮延巳的南唐詞,辛棄疾、文天祥的愛國詩,王安石、李清照、史可法、納蘭性德、鄭板橋的詠懷詩,等等。近現代以來,魯迅、巴金、朱自清、俞平伯、張恨水、張愛玲等文壇巨匠都與南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當代南京,也一直受到文學的滋養(yǎng)。無論是文學創(chuàng)作還是閱讀分享亦或是傳播交流,都如雨后春筍,蓬勃發(fā)展。

      在中國文化史上,南京創(chuàng)造了眾多的“第一”。比如,第一部文學評論著作《文心雕龍》,第一部詩歌評論著作《詩品》,第一部繪畫理論作品《畫品》,第一部兒童啟蒙讀物《千字文》,第一部刻印人專著《印人傳》,第一部集宋詞大成之作《全宋詞》,第一座國家檔案館(庫)——玄武湖黃冊庫,第一座公共圖書館——江南圖書館,還有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昭明文選》,等等。

      南京孕育了豐富而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京云錦織造技藝、中國雕版印刷技藝等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南京白局、秦淮燈會、東壩大馬燈等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以載道。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當下的南京正不斷開創(chuàng)著“天下文樞”的新氣象。


      記者:“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作為古都,南京城本身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產物。從衣食住行來看,這種交往交流交融又是如何體現出來的呢?

      楊應奇:南京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移民城市。長期以來,各民族在交往中加深了解,在交流中取長補短,在交融中和諧共榮,這從南京人的衣食住行就可窺見一斑。

      被譽為“東方瑰寶”“中國古代紡織藝術的明珠”的南京云錦,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東晉時期的建康(今南京)經濟發(fā)達,吸引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使得南京的服飾呈現出南北兼容的風格。五胡十六國時期,漢和匈奴、羯、鮮卑、羌、氐等民族服飾互鑒互融,云錦又借鑒了胡服織錦技藝。到元代,因朝廷崇尚用真金妝點官服,使得以織金夾銀為主要特征的云錦脫穎而出,成為最珍貴、工藝水平最高的絲織品種??梢哉f,南京云錦織造技藝是各民族文化互鑒融通的例證,是各民族共同的文化遺產。2009年9月,南京云錦織造技藝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南京如今的“評事街”,歷史上被稱為“皮市街”。元朝時期,一些來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在此聚集定居,因習慣吃牛羊肉,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個皮毛交易市場,即“皮市街”。明代“皮市”不但沒有消失,反而越來越紅火,成為南京“九市”之一。后因地方口音轉變,“皮市街”漸漸變成了“評事街”,至今這里的牛羊肉餐飲都非常受歡迎。

      南京七家灣曾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最大的回族聚居區(qū)。民國時期,政府要員、富商巨賈云集南京,韓復興、馬祥興、安樂園、蔣有記、奇芳閣這些響當當的老字號都在七家灣附近。南京著名的板鴨、琵琶鴨、鹽水鴨、桂花鴨、油雞、燒鴨等特色美食,最早都出自這里。

      “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格扇窗”。自孫權在此建都以后,各地能工巧匠聚集南京,大多居住在秦淮河邊,因而這里的建筑風格也體現了南北交融的特點,并延續(xù)至今。漫步秦淮河畔,這里的傳統(tǒng)民居兼具典型的江南園林建筑和徽派建筑風格,同時也包含了西南山區(qū)吊腳樓的元素,呈現出既具南方之秀又不乏北方之雄的獨特建筑風格。

      作為“鄭和下西洋”的決策地、航?!皩毚钡慕ㄔ斓亍⒑胶J及l(fā)地,南京留下了諸多遺跡,包括寶船廠遺址、鄭和墓、大報恩寺遺址等。明代初期,鄭和在南京龍江港附近所建的寶船廠,即為當時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皇家造船廠。作為我國古代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下西洋不僅傳播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同樣把世界的文明成果帶回中國,極大地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鑒。


      記者: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南京在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等方面,都有哪些成效顯著的創(chuàng)新之舉?

      楊應奇:截至2021年底,南京全市常住人口達942萬多人,56個民族成份齊全,常住少數民族人口14萬人,流動少數民族人口13.3萬人。這些年來,南京市政府曾連續(xù)三次被國務院表彰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南京2017年被評為全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示范城市。全市有受國務院表彰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7個、模范個人6名;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qū)(單位)8個;受省委省政府表彰的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11個、模范個人18名。

      在南京,有一條名為“同鄉(xiāng)共井”的古老街巷。這里原是一口千年古井,位于南京市秦淮區(qū)中華門西。伴隨著西晉末年北方數以萬計的官民衣冠南渡,東晉開國元勛王導為鞭策各民族風雨同舟在此建井。歷經千百年時光,如今的“同鄉(xiāng)共井”已成為南京“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品牌,2022年入選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重點扶持項目。

      近年來,南京市大力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積極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推動“長江文化”“同鄉(xiāng)共井”“達浦生紀念館”等品牌工程建設,將茉莉花、雨花石、秦淮花燈、南京長江大橋等地方文化符號融入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在秦淮游船、民族團結進步號有軌電車、公交車、站臺等進行視覺形象系統(tǒng)融入,著力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街區(qū),推動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fā)揮“世界文學之都”“國際和平城市”的品牌效應,組織“共植同心林”“同讀一本書”等活動,向世界講好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資源,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文化旅游項目,著力打造文創(chuàng)產品。把民族鎮(zhèn)村經濟社會發(fā)展納入全市“十四五”規(guī)劃,建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奔小康成果長效機制,加大幫促力度。全市先后引進總投資約24.6億元的33家農業(yè)龍頭企業(yè)入駐,投入9600萬元、建設美麗鄉(xiāng)村28個,創(chuàng)成“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zhèn)名村”“全國文明村鎮(zhèn)”“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4個,民族鎮(zhèn)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8萬元。省、市兩級民族工作部門共同打造六合區(qū)竹鎮(zhèn)雨花茶農旅融合項目,拓寬了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動了產業(yè)、人才、文化、生態(tài)全面振興。

      今年6月,南京市出臺“紅石榴家園建設和管理規(guī)范”等文件,圍繞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五項重點任務,針對“紅石榴家園”的建設要求、人員要求、工作內容和運營管理等設置22項標準、9項運營評價項目和35個評價指標,為進一步助力少數民族群眾融入城市生活、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打下了堅實基礎。

20230324970929fa.jpg

航拍南京中山陵   中新社 泱波/攝


      記者: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指出,江蘇有能力也有責任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作為首府城市的南京應如何著力賡續(xù)文脈,激揚時代精神,譜寫現代化南京的嶄新華章?

      楊應奇:歲月不居,時節(jié)如流??偨Y歷史和把握現在,都是為了走向更美好的未來。作為見證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發(fā)展進程的重要古都,南京有責任有能力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探索新經驗、譜寫新華章。

      文以載道,以文化人。要著力建設更有文化厚度的南京,聚力彰顯南京在中華文明時空坐標上的獨特地位,以敬畏之心守護城市的歷史文化遺產,做好長江文化、大運河文化、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系統(tǒng)闡釋和價值挖掘。持續(xù)擦亮城市文化名片,持續(xù)彰顯生態(tài)文明之美、歷史文化之美、時代精神之美。努力從文明遺珍中汲取智慧,開創(chuàng)“天下文樞”新風貌,展現“世界文學之都”新作為。

      要從建設有國際影響力現代化城市的戰(zhàn)略高度,立足“創(chuàng)新名城、美麗古都”的發(fā)展愿景,全力打造“勇立潮頭的創(chuàng)新精神、開放包容的國際風范、卓爾不群的美麗印象、獨具魅力的人文氣質、更有品質的幸福生活”五個城市標識。

      守正知所來,創(chuàng)新明所往。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囑托和殷切期望,南京一定會切實扛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創(chuàng)造屬于這個時代的新文化,書寫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優(yōu)異答卷。南京,必將以更加雍容自信的氣度,向世界展現文化底蘊與時代潮流兼?zhèn)涞暮觊煔庀蟆?/span>


      記者:感謝您接受本刊采訪,帶我們走進南京,感受這座古城非同尋常的前世今生。祝福南京!


來源:《中國民族》雜志2023年第9期

受訪者:江蘇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 楊應奇

采訪者:本刊記者 許鑫

責編:張昀竹  流程制作:高寧(見習)


歡迎訂閱《中國民族》雜志
      《中國民族》雜志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主管、民族團結雜志社主辦。作為國家民委機關刊,《中國民族》雜志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用心用情用力講好中華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力宣傳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大力宣傳中華民族同世界各國人民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傳工作領域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國民族》雜志各文版均為大16開全彩印刷?!吨袊褡濉冯s志漢文版為月刊,全年共12期,單份全年定價180元;《中國民族》雜志蒙古文漢文對照版、維吾爾文漢文對照版、哈薩克文漢文對照版、朝鮮文漢文對照版均為雙月刊,全年6期,單份全年定價90元。

訂閱方式(二選一):
一、郵局訂閱(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
中國民族(漢文版)郵發(fā)代號:2-91
中國民族(蒙古文漢文對照版)郵發(fā)代號:82-237
中國民族(維吾爾文漢文對照版)郵發(fā)代號:<新>58-117
中國民族(哈薩克文漢文對照版)郵發(fā)代號:<新>58-118
中國民族(朝鮮文漢文對照版)郵發(fā)代號:82-392

二、雜志社訂閱(銀行匯款)
戶名:民族團結雜志社
賬號:0200 0042 0900 4613 334
開戶行:工商銀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聯行號:102100020307
聯系電話:010-58130831;傳真:010-84504624;
發(fā)行郵箱:mztjzzs@126.com

訂閱下載:2025年《中國民族》雜志訂閱單

歡迎訂閱《中國民族》雜志